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开放实验室
所在地区:
北京市 北京市 朝阳区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联系电话:
010-64889882
服务范围:
实验室定位:针对生命科学前沿和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的基础研究,致力于从分子、细胞乃至个体水平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实验室发展目标:面向世界科学...

实验室简介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经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设,1991年1月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成立以来,紧密围绕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这一主线,不断优化领域布局、凝练学科目标、汇聚人才团队、承担重大任务、推动交流合作、建设开放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有显示度的重要成果。研究所曾在胰岛素三维结构测定、青蒿素结构解析、酶活性部位柔性及酶促动力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根植于生物物理所深厚的发展积淀和学科优势,实验室开创和引领了我国结构生物学的蓬勃发展,解析了我国首个真核膜蛋白复合体LHC-II的晶体结构,揭示了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II及其底物结合复合体的精细结构,发展了冷冻电镜解析技术并获得国内首个近原子分辨率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结构,重构和解析了30nm染色质纤维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已成为我国组织生物大分子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学术高地,引领了我国生物大分子科学的发展。本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次(五次)评估中都被评为“优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10周年和20周年之际,均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金牛奖)。
五年来,实验室作为国家“蛋白质研究”计划的重要研究基地,主持了9项科技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牵头建议并组织实施了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结构、功能与调控”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科院“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与标志性进展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人社部-中科院联合颁发的先进集体奖1项;发表SCI收录期刊研究论文716篇,其中CNS论文16篇。
实验室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生148人,硕士研究生116人。五年来,实验室共毕业研究生186人,出站博士后25人。63人次分别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吴瑞奖学金等各类冠名奖项。
实验室建成了基于先进科研装备,以技术服务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国内最高水平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开放共享平台。平台以结构与功能分析技术实验室、蛋白质组学技术实验室、生物成像中心、动物实验中心4个专业技术实验室为核心,以及仪器设备创新研制和技术服务中心特色实验室。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成为中科院首批免评支持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之一,并成为北京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成员单位之一。
实验室定位:针对生命科学前沿和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的基础研究,致力于从分子、细胞乃至个体水平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实验室发展目标: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荟萃一流人才团队,坚持合作与交流,重视技术方法创新,持续系统地开展原创性研究,努力成为开拓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产出重大成果的国际一流生物大分子研究基地,为解决人口健康、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
实验室研究方向:
1、重要疾病发生与防御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础
2、染色质结构、表观遗传调控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
3、细胞内膜系统形成与稳态维持的调控机制
4、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服务范围
实验室定位:针对生命科学前沿和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的基础研究,致力于从分子、细胞乃至个体水平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实验室发展目标: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荟萃一流人才团队,坚持合作与交流,重视技术方法创新,持续系统地开展原创性研究,努力成为开拓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产出重大成果的国际一流生物大分子研究基地,为解决人口健康、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
精选实验室,品牌服务
平台担保,安全交易
7*12客服,快速响应
微测VLab,躺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