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大别山站),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大别山介于北纬30°10′-32°30′N、东经112°40′-117°10′E之间,地处鄂豫皖三省交汇处,是长江-淮河的天然分水岭。“鸡鸣闻三省、两眼望江淮”是大别山地理区位的真实写照。大别山站主要以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地带性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通过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融合,借助野外控制实验和卫星/无人机遥感-地面调查的“天-空-地”立体化观测的技术优势,围绕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其环境效应变化,开展定位观测、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社会服务,为加强森林生态学及其交叉学科建设,实现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优化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跨区域联合解决国家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服务。
图1 大别山站 “天-空-地”立体化观测系统
图2 大别山站“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野外控制实验系统”
大别山站鸡公山站点设有综合观测场和辅助观测场,建有标准气象站和森林水文地表径流场等基础观测设施。鸡公山站点于2012年建成国际上首个从森林冠层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增加的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与林下施氮模拟氮沉降的传统方法对比,该实验平台更多关注林冠对氮素的吸收、吸附、转化等一系列截留过程,是全球变化氮沉降研究领域方法学的重要突破。近年来,基于该实验平台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近20余项(含重点项目1项),在New Phytologist、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和Nature子刊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