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义乌商贩收到市场监管局的消息,要求下架所有槟榔产品,并且禁止以后继续出售。
有关部门表示,浙江省内的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制品。“这个通知基本是永久性的,不是说短期(下架)。”
槟榔有“毒”
槟榔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主干可长至二十米高。“槟榔”一词源于马来语“pinang”。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分布区域涵盖亚洲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热带地区、东非及大洋洲。
槟榔果实采收期自每年5月开始至翌年4月,9、10月为盛产期。
虽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在2003年就认定槟榔是第一类致癌物,但还有不少人仍将咀嚼槟榔当作习惯。第一类致癌物是对人类明确有致癌性或者在长时间、高浓度暴露下,间接诱发癌症的物质、混合物或场合等。其中包括苯、石棉、煤烟、二手烟等。
槟榔果中含有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等生物碱,咀嚼时会令人陶醉并稍有上瘾。种子还含有浓缩的单宁(原花青素),称为槟榔素,具有致癌性。
槟榔碱 槟榔次碱
槟榔是果,也是因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生成了“槟榔习俗”。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它可以缓解一系列疾病,缓解口干直至消化问题。
槟榔尚未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很好的测试结果,任何健康益处的证据也是有局限的个例。然而事实上,槟榔对健康的危害是不争的事实。
槟榔中槟榔碱被认为会导致口腔粘膜的组织学变化,是口腔和食道癌(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016年,在关于“海南省海口地区嚼食干鲜槟榔嗜好的不同对口腔黏膜疾病发病和癌变的影响”的研究中,团队选取了1722例、于2012年6月—2015年6月到相关医院就诊的有咀嚼槟榔嗜好男性患者。结果显示,食干槟榔可致口腔黏膜病的患病高峰年龄提前,平均患病年龄呈年轻化;咀嚼干槟榔组5年内所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口腔白斑(OLK)、口腔扁平苔藓(OLP)的发病率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咀嚼新鲜槟榔组;嚼食干槟榔组口腔黏膜疾病癌变率高于嚼食鲜槟榔组,长期嚼食干槟榔的口腔粘膜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癌变。
此外,在其他地区的当地槟榔健康研究中,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永久禁售
槟榔虽在东南亚和国内一些地区受到喜爱,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却是“臭名昭著”。
土耳其国内虽然并不种植和生产槟榔,但槟榔的危害却被人们所熟知。在土耳其,槟榔被列为“毒品”,并禁止外国游客将其带入土耳其境内,否则将对携带者予以拘捕。
在美国,虽说法律上没有直接禁止槟榔,但美国农业部早已强制禁止进口槟榔。
欧洲很多国家认为槟榔是世界上仅次于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的第四大最常见精神活性物质。
加拿大早在1989年就将所有形式的槟榔归类为危害健康的食物之一。1991 年 10 月,加拿大政府在确认槟榔和食道癌有直接关系后,禁止了槟榔产品的商业进口。
在澳大利亚,槟榔碱被列为第四级毒品、处方用药,同时禁止运输槟榔进入澳大利亚。
近年来中国槟榔监管政策趋于严格。
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槟榔果列入一级致癌物。
2019年,湖南要求厂商从该年3月7日起停止国内槟榔广告。
2020年,最新《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取消“食用槟榔”的类别。
2021年9月17日,国电总局要求停止利用广电网络视听节目推销槟榔。
本次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近期上级有关部门要求,“浙江省内的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制品。”“这个通知基本是永久性的,不是说短期(下架)。”该工作人员称,如果之后商家存在销售槟榔的行为,相关部门会对此进行处罚,“现在就是先引导商户对槟榔进行下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