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之力
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能
2月28日,浙江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部署新一轮改革任务。改革,在一个春天里再出发。
一年前,浙江在全国率先部署了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制胜未来的重大集成创新的硬核改革——数字化改革,探索如何以数字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一年来,浙江科技系统紧紧围绕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聚焦聚力强突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引领全省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持续迭代升级,形成了一批“硬核”成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成绩单。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实践证明,数字化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能够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能。
需求导向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临安启尔机电的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加班加点,测试刚下线的高端集成电路装备。聚焦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的创新研发,启尔机电计划在新的一年里,突破超洁净流量传感器等一批关键零部件技术,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招募更多光学、流体力学等领域的跨学科顶尖人才。正当企业负责人着急时,“浙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平台”为其推送了26位高层次人才。“只需手机一点,26位人才的信息马上全部发到我手中,目前已经成功对接了其中的4位。”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
用数字技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企业不仅能通过平台精准匹配人才、金融等资源,还能提出技术攻关需求。经大数据挖掘、同行专家校验后,属于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相关部门将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这既能有效防范化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也能加速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产出。
据了解,2021年以来,省科技厅聚焦科技攻关体制机制性难题,以数字化改革引领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变革,牵头建设“浙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应用。围绕“攻什么、谁来攻、如何高效服务攻关、如何科学评价攻关”等关键环节,系统梳理15项瓶颈性问题,在全国率先上线“浙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加快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系统性、重塑性变革。
以创新链技术路线图为基石,以科技攻关认知计算引擎为支撑,围绕两链融合、需求凝练、团队组建、资源配置、成果评价五大机制,改革有效提高了攻关任务凝练实战性和时效性、攻关组队的精准性和便捷性、服务攻关的主动性和高效性、成果评价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目前,“浙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在全省11个设区市科技领域推广应用,共支撑取得101项“进口替代清单”、48项“成果转化清单”攻关成果,布局实施108项“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40项“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清单”攻关任务,成功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和全省“三为”专题实践活动最佳案例,“以‘四张清单’机制引领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变革”获2021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
“要不断迭代升级、深化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机制,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全面提升研发攻关效能,力争早出多出重大标志性成果。”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改革破题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创新形成的成果属国有资产,在转化过程中存在市场定价“不精准”、成果权属“不清晰”、服务体系“不健全”、转化路径“不通畅”等痛点、难点。如何才能突破各种束缚,进一步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省科技厅紧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三张清单”,迭代升级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服务平台和“职务成果转化在线”应用场景,进行改革破题,以数字思维、数字技术实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
据了解,职务成果转化往往涉及高校院所、企业、服务中介和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仅高校内部审批流程就涉及财政、国资、教育、审计等部门,平均审批周期将近2个月,如涉及高价值成果,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周期更是不少于半年。这些隐形束缚导致职务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省科技厅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依托“职务成果转化在线”,在全国首创全流程、规范化的职务成果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与试点高校成果交易审批流程实现多跨协同,将职务科技成果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单列出来,转化后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清算核资范围,推动校内审批从5部门精简到2部门,平均用时从58天缩至31天,大大提升了成果转化决策和审批效能。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技术交易凭证一证通行”,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办事审批“线上办”“零次跑”,有效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随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逐渐得到破解,不少高校科研人员都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中国水稻研究所程式华团队孵化的成果“水稻恢复系‘钰禾’”通过先赋权后转化的方式以400万元的总价和三家种业公司达成交易,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凭“Hu7691化合物项目及相关专利”与广州某企业达成1亿元的技术转让合同......
而今,省科技厅的改革举措也在不断“加码”。结合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省科技厅推出了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通过“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的模式,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的科技成果向山区26县转移转化。这种模式不仅让校企的创新成果得以转化落地,也有助于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科技鸿沟”和技术差距。据了解,目前全省共有20多所高校的1500多项科技成果向山区26县开放免费许可,大大助力了当地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改革的“硬核”之处,正在于其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既能鼓励科研人员生产出更多具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也为科研人员群体创新致富提供了重要途径。”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数字赋能
提升创新主体仪器共享获得感
大型科研仪器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需求的不断发展,大型科研仪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大型科研仪器的重复购置、使用率低、共享困难等问题也不同程度显露出来,如何让大型科研仪器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提高主管部门管理仪器效率和创新主体的获得感,是一个亟需改革的难题。
2021年以来,省科技厅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围绕“整合、共享、服务、创新”基本思路,坚持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理念,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创新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针对管理部门、科研主体管理和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聚焦政府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底数不清、重复购置”,仪器管理单位“不愿享”“被动享”,科研主体仪器资源“找不到”“约不上”等痛点、堵点,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数字化改革,建设了大型科研仪器管理“一网办”、服务“一指办”多跨应用场景,目前该应用在绍兴试点并在全省推广。
浙江达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绍兴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公司技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型科研仪器是科技研发和创新的必备条件,但由于价格高昂、使用条件苛刻,公司无力购买,此前绍兴市缺乏统一开放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不同平台之间仪器资源和账号不能互通,导致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过程中,存在科研仪器“寻找难、使用难、兑现难”等三难问题,给企业寻找仪器资源带来很大的不便。大型科研仪器服务“一指办”多跨应用场景上线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难题,“现在需要什么仪器,通过PC端或者移动端直接搜索,一键预约,所有流程都可以在一个系统内完成,再也不需要几个系统之间来回切换”。
从“治理端”构建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资产登记、开放共享、运行监测、共享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网办”,从“服务端”构建“仪器搜索、在线预约、在线支付、结果反馈、服务评价”的全流程“服务一指办”,省科技厅以“全周期管理”重塑科研仪器治理、以“数字化改革”再造开放共享流程,打造出“真管、真用、真评”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整体智治体系。截至2022年3月,平台已累计整合全省1015家创新载体的大型科研仪器14510台,总价值超136.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