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王欣驰(第一作者),冯炼副教授(通讯作者)等科研人员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Ice Cover Changes in Over 33,000 Lakes Across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研究论文,其关联数据“北温带湖泊冰盖长时序数据集(1985-2020)”已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tpdc.ac.cn)发布共享,用户可开放获取。
全球近半数的湖泊都会定期结冰,而湖泊结冰时间、破冰时间、持续时长等物候期的改变,不仅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物理条件(如湖泊热储量、温度、混合层),也会对渔业、旅游等人类活动造成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使得湖泊冰期明显缩短,甚至退化成为非冰湖,这种情况在未来会更加严峻。然而,每个湖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也经历各不相同的气候条件变化,所以目前亟需以每个湖泊为单独个体,在全球尺度上对湖冰变化进行详细空间量化的研究。
该研究利用1985-2020年间共计55万张Landsat卫星影像,追踪了北温带33,333个湖泊冰盖的长期变化,进而全球首次提出了北温带湖泊冰盖长时序“wall-to-wall mapping”数据集(图1)。该数据集主要包括北温带湖泊在1985-2020年间4个时段的结冰观测频率值(ICO,%)、湖泊所在位置、面积、高程等信息。设置的4个时间段分别为1985-1998(P1)、1999-2006(P2)、2007-2014(P3)以及2015-2020(P4),目的是提高计算时段内的“有效观测”次数,进而提高准确度。同时,数据仅保留P1-P4均观测有效、且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约为3万个的湖泊。该数据集可以反映近几十年来湖泊结冰情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图1. ICO跨期差异
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这些湖泊1-3月的ICO在观测时间段内显著降低(61%-43%),这种冰盖退化的现象在欧洲中部、南部,美国北部以及亚洲中部、东部等区域最为严重(图2);地表气温(ST)与ICO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图3,R2=0.94,p<0.05,逻辑回归关系),并且发现如果湖泊所处地表气温均值在零度附近,及逻辑回归斜率峰值附近,则可能意味着湖泊冰期将发生剧烈衰退;在研究区域内,仅有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相关关系异于其余绝大多数湖泊,这可能与这些湖泊的独特属性与人类活动相关,例如青藏高原湖泊水深最高可超过100m,而长江中下游湖泊多为浅湖,水深小于2m,且受到较为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
图2. 四个时间段湖泊ICO变异系数(截取部分)
图3. ICOvs.ST(截取部分)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304)、中国科学院先导A专项项目(XDA20060402)、南方科技大学高水平专项经费(G02296302,G02296402)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Wang, X., Feng, L., Gibson, L., Qi, W., Liu, J., Zheng, Y., Tang, J., Zeng, Z., & Zheng, C. (2021).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Ice Cover Changes in Over 33,000 Lakes Across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8(18), e2021GL09561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5614
数据信息:王欣驰. (2021). 北温带湖泊冰盖长时序数据集(1985-2020).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DOI: 10.11888/Hydro.tpdc.271744. CSTR: 18406.11.Hydro.tpdc.27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