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见效慢,原始创新需要条件和场景,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我国自然科学奖的项目,许多都印证了科研人员“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对基础研究需要持续保障支持。
2020年我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比重首次超过6%
王志刚表示,去年我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这一比例此前多年徘徊在5%左右。
据王志刚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了1倍,还首次建设了13个应用数学中心,在物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未来五年,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王志刚说。
面向“十四五”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争取达8%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必须过硬。”王志刚强调,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
他历数了“十三五”的基础创新能力成绩: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也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基础研究中规律性的探索有新进展,适合基础研究的方法、范式不断改进。基础研究能力和队伍不断提升,适合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不断有新的、更好的科研手段支撑基础研究。
他特别提到了基础探究投入的增长,“‘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70%,但基础研究翻了一倍。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超过6%,2020年预计达到6.16%。”
着眼“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王志刚表示,将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不断改革。
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王志刚说,“争取‘十四五’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基础研究:未来十年如何激活创新源头
“我们的基础研究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是如何把构建引领未来的能力,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赵宇亮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同时要尽快改革我国基础研究行政管理和科研实施长期以来以“战术”应对“战略”的思维模式。
吕薇还强调,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目标不一样,在管理上也要有所区别,要坚持稳定的长期支持。
袁亚湘院士对此深有同感。他说,纯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如数学、理论物理等)往往不适合组织大的团队,不宜写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通常很难得到大项目的支持。由于学科特殊性,基础学科需要在经费上得到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支持。
他建议,在人才评价、学科评估、项目评审中,应充分考虑各基础科学各自特点、采用各学科国际通行做法。对不适合组建国家实验室的基础学科领域(如数学、理论物理等),建议根据其学科特点布局相应经费支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