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蘑菇种类繁多,但老百姓往往分不清可食用蘑菇和毒蘑菇,每年都有因误采误食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发生,蘑菇中毒已成为影响民众健康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的最主要致病和致死因子。
野生蘑菇形态各异,颜色多样,很难通过外观区分哪些有毒。
颜色越鲜艳毒性越大、烹饪野生菌放入大蒜后大蒜变黑、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有毒等民间鉴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完全错误的,这些缺乏科学依据的方法也加剧了中毒事件的发生。那么,有没有快速准确检测毒蘑菇的方法呢?答案是有。
1.依据形态特征确定,但这需要蘑菇分类专家才能做到。我国很多蘑菇中毒案例的物种确定,就是由蘑菇分类专家依据中毒事件提供的蘑菇图片和标本通过形态特征来确定的。例如,在我国导致中毒死亡最多的剧毒鹅膏菌有个典型的特征,即伞状子实体(帽子)菌柄上同时具有菌环(裙子)和菌托(鞋子),通俗地说就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大部分有毒。但仅此一例,其他毒蘑菇都没有能肉眼区分的明显特征。
2.依据蘑菇的DNA基因序列来确定,这是目前国际通用准确鉴定毒蘑菇的方法,最快2天可测定,但这需要专业机构依托基因测序仪等专业设备完成。
3.依据蘑菇毒素来确定,不同毒蘑菇所含毒素不一样,目前一些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已经清楚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国内一些机构可检测剧毒的鹅膏菌肽类毒素,最快6小时可出结果。
4.一些新颖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正在研发,例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依据鹅膏毒素与盐酸的颜色反应研发出了一种可现场快速检测剧毒鹅膏的试剂盒。近年来,我们利用等温扩增技术也研发出了一种可半小时内检测出毒蘑菇的试剂盒。但是这些方法只能检测出某一类毒蘑菇,不能同时检测众多种类的毒蘑菇。
很多人提议开发一款能像识别植物一样的App,由于可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形态特征相似性很高,这个工作难度非常大,并且应用会带来巨大风险,所以研发工作暂无实质性进展。相信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一定会有更快速、便捷、准确的检测毒蘑菇的方法,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