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身高可达3米、体重最大可达300公斤,地球史上体形最大的灵长类步氏巨猿的灭绝谜题,近日被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解开。研究发现,对摄食行为和食物偏好的执着,使步氏巨猿无力适应环境改变,在29.5万至21.5万年前走向灭绝。
步氏巨猿生活场景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相关成果11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步氏巨猿曾广泛分布于以广西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如今,却只有近2000颗牙齿和4件不完整的下颌能证明它们曾经存在。当时生存于同一地区的其他灵长类都成功适应了环境并繁衍生息,为何唯独给人印象无比强大的巨猿难逃灭绝宿命?
步氏巨猿巨大的下颌化石。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引领的一项国际合作多学科综合研究,解开了萦绕在古生物学界多年的谜团。研究团队自2015年起在广西调查了数百处洞穴化石地点,从中选取22处进行样品采集,其中包括11处产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点,以及11处时代较晚未产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点。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将6种独立的测年技术应用于含化石堆积物和化石本身,获得157个放射测量测年结果。这些年代数据与孢粉、哺乳动物群以及牙齿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微磨痕等8个方面的分析结果相结合,全方位展现了步氏巨猿灭绝的前因后果——
步氏巨猿的生存环境、摄食行为、灭绝过程随时间发展的变化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约230万至70万年前,偏好果实、花朵等食物的步氏巨猿曾在资源丰富的森林中兴盛繁荣。而后,随着季节性增强,森林逐渐退化,草地大幅增加。生存环境变化让步氏巨猿偏好的食物逐渐匮乏,但它们仍然依赖缺乏营养的备选食物,食物多样性大为减少;同时,它们的体形越来越大、越发笨重,摄食地理范围大幅缩小,致使种群不断萎缩,最终在29.5万至21.5万年前灭绝。而作为步氏巨猿的近亲,猩猩的体形变得更小更灵活,还改变了摄食行为和栖息地偏好,得以繁衍至今。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张颖奇说,当前,人类正面临生物多样性挑战,探究步氏巨猿灭绝的原因,将为我们理解灵长类动物的生存韧性和其他大型动物的适应策略与生存挑战提供启示。
钡科瑞(北京)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钡科瑞(北京)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经北京市质监局认证、从事高质量同位素分析和元素分析测试的第三方实验室(CMA)。
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多套激光同位素分析仪、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高精度多组分温室气体分析仪等测试设备,同时引入了分析测试用的多种辅助设备、标准物质和耗材,如百万分之一的高精度天平、各种国际标准物质、NOAA温室气体标准气(浓度和同位素)等。目前,公司可提供碳、氮、水同位素检测、14C检测、元素分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离线、走航和飞行等测试;可按需出具CMA认证报告,结果准确可靠。
为提升行业竞争力,公司多次参与行业相关领域的检测标准制定和标准样品的定标工作,如地质行业水同位素标准和碳同位素检测标准的制定,国家海洋局标准样品的定标工作,中国科学院同位素标样定标工作等。
公司成立10年来,已为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地球所、中国地震局、中国林业科学院、吉林大学、沈阳大学、山西农大、山东农大、广西岩溶所、沈阳生态所等上百所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公司提供了测试服务。